只见勾践腰间挂着一只玉佩,玉质细腻纯正。
此佩正反两面均浅浅浮雕着龙纹,正是勾践最喜爱的那枚和田白玉双龙佩,整个越国都知道,这枚玉佩,象征着越王勾践。
范蠡坦然道,“请大王将此佩暂借范蠡,此战过后,必定完璧奉还。”
众人听罢大惊,文种亦大惊。
大夫石买脱口而出道,“这怎么能行,万一你……”
勾践扬手制止了石买的言语。
在如此特殊的境地,勾践的王佩,意味着什么,众人皆知,范蠡出示此佩,即为王令。
而范蠡,不过是一个刚刚归顺的谋臣,甚至连官职都没有,谁能确保他对越国的忠心?面对越国如此危难之势,万一他起了歹念,手持王佩,后果简直不敢想象。万一他是吴国派来的奸细呢?石买的担心,并非无中生有,正是正常之顾虑,所以众人都大惊失色。
此时,勾践目色微沉,对上范蠡的眸子,那明眸深处,清澈澄涞,依旧如故,而其中的坚定,令他为之一震。刹那的停顿后,勾践郑重地解下腰间玉佩。
“大王,万万不可!”几位将军忙阻止道。
大夫石买也道,“大王,如此重要之物,请三思!如此重责,怎能凭他三言两语草率托付!”
勾践却置若罔闻,将玉佩递向范蠡,“少伯,寡人对你,完全信任。一路小心!”
范蠡从容接过勾践手中的玉佩,将玉佩收入怀中,这其中勾践于危难时刻给予的信任,如千钧之重,承于怀中,不能言表。
范蠡拱手抱拳,不再赘言,认真道,“范蠡定不辱使命!”
说罢又对诸位将军及大夫石买道,“诸位,范蠡在此立誓,定会与越国共存亡!”
如此,顾不得歇息,一身风尘的范蠡转身离去。
望着范蠡的身影匆匆消失在门外,勾践胸中竟莫名信心倍增。
文种却依然愁眉深锁,不仅为范蠡方才的胆大妄为,更为他此去之凶险。
他跟随范蠡来到城墙上,见范蠡执紧垂绳,纵身而下,动作利落坚定。
兵书上,“出奇制胜”,寥寥四字,说尽兵法精髓,却谈何容易。
在如此敌强我弱,兵力悬殊的情况下,要一招制胜,扭转乾坤,文种苦苦思索,也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所以别说石买,连他都不相信范蠡能有什么好方法。
但范蠡此番,廖廖数语,不仅让大家重拾了对战的信心,更坚定了固守的决心,文种又甘愿相信范蠡早已成竹在胸。
想及此,再抬头时,范蠡敏捷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城郊浪漫的槜李林中。
文种才恍然间发现,原来此时,正是槜李花开绚烂的时节啊。
他望向远处皎洁如雪般轻浮在槜李林上的花海,映着艳阳,如此璀璨耀眼,却又如此如云似雾般缥缈地不真实,不禁轻轻长叹一声,慨叹这世间极浪漫温柔的景致却不逢时,这合该,这合该……
唉,文种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形容此时心情。
只觉这浪漫中,渗着残忍的血色,不忍直视。
心中竟涌上无比怅然之情。
只愿范蠡此去,“平安”而已。
注:槜李,既是地名,也是果名。槜李,即今天的嘉兴。南宋嘉兴诗人张尧同说:“地重因名果。”槜李是嘉兴独有的一种果实,且移植他地便不能存活,曾一度成为此地的代名,向上可追溯至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
孔子著《春秋》:“鲁定公十有四年……五月,於越败吴于槜李。”即是本文所描绘的吴越槜李之战。
槜李花开很美,“花白浑如烟,清雅素洁胜梅花”。古代的文人骚客们不仅赏槜李花,还会互赠槜李,被认为是极雅的事。甚至直到清代,仍有诗人曹溶云,“江南江北无此品,倾国倾城借人看”。
倾国倾城,嗯,就是吾眼中的范大夫了。笑。
为什么我用这么多字,来注解“槜李”,因为这是本篇故事一切国仇家恨、爱恨纠葛的起点,因为爱笔下的这个故事,所以“槜李”在我的眼中,杂糅了这么多的美丽、浪漫、残忍与不舍,还有更多复杂的情愫。
下章,范大夫与夫差,就要在这血色的浪漫中相遇了。(但愿吾的笔力能撑住这个名场面T_T)
如今,人世沧桑,英雄不再,而花开依旧如故,谁还记得2000多年前的阳春之季,在烂漫花海中的那场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