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爱看书 > 敏锐与静钝 > 第22章 车厢

第22章 车厢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夏日的午后悠长炎热,陈晗在补习社前台的空闲时间,要么蹭一蹭大班课,要么拿着陈旸的高一课本自己预习。

补习社几位□□都担任了不同的科目,每个人教什么科目的原则是:优先上自己擅长的,再视报名人数、个人情况看是否兼顾另一门,最终目的是必须覆盖到所有科目。

例如陈旸一周要上三次大班物理,人数多场次多,就无法兼顾其他科目;程永铭上小班化学,但因为需要统筹管理补习社,也没有兼顾其他课程;钟意负责小班的生物,并统筹宣传工作;杜哲上每周一次的大班英语和小班政治,倪霓成章都负责小班语文,成章再带小班地理,倪霓再带小班历史。

补习数学的人数比较多,林奕楠应对的教学方式也比较特殊:基础一般的学生,他统一放在大班;基础较好想提分的学生,他则开设一对一课程。

陈晗见过林奕楠上课,大班课是基础课,他会将解题思路揉碎了细细讲,力求深入浅出、讲顺讲透,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跟着他的思路走,只觉做题丝滑,一气呵成。

而一对一课程,他总是让学生带着自己做过的考卷来上课,一道一道听学生的做题思路,再针对他们的思考习惯让他们做些微调:喜欢钻牛角尖的同学需要及时停下,拓展其他思路;爱发散的同学可以把几种可能性都写上,先拿过程分,有时间再慢慢算结果。这些同学本就基础很好,每个人都有相对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需要略加调整,效率就能更高。另外林奕楠还准备了一些难题、偏题、怪题,都是从一些常见题目扩展来的,帮助练习应对压轴题。

又一次课程结束,补习社里的学生陆续离开,林奕楠也送走了他的学生,走到前台拿起常备的矿泉水,一下喝完一瓶。陈晗托着脸颊,歪了脑袋看他:“你这个一对一的方法,好像在提前练习医生问诊呀?望闻问切,对症下药。”

这话说得俏皮,但林奕楠回想起过往种种,发现自己确实更习惯因材施教:“这么一说,还真是。有时候陈旸、永铭问我同一道题,但他们的思路都是不一样的,问我的题目多了,就能发现他们各自喜欢想漏、想错、想不通的地方都在哪里,有哪些不同,这跟他们做题的入手方式、思维习惯有些关系。如果能发现自己的盲区,就能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纠偏,把习惯改过来,从而实现提分。”

“那……林老师,能不能也给我看看我的盲区呀?”

女孩的眼睛仿佛闪着星星,他轻叹:“别叫我老师……你说就是。”

这会儿陈旸也结束了课程走过来:“聊什么呢你们?”不等他们回答,又自顾自地说,“陈晗,我今晚不回家吃饭了。楠哥,帮忙送下我妹妹回家呗,我先走了哈。”说完很快就消失在人来人往的街头。

只剩下林奕楠和陈晗无奈地对视了一眼。

“他又要去约会。”

“天要下雨,哥要嫁人。”

林奕楠笑了:“你这话……不过看这天色,是真的快要下雨了,我们边走边说吧。”

陈晗收拾好前台的东西,示意林奕楠一起关好水电门窗:“他现在每天不着家,妈妈也没管过他,估计他跟妈妈聊过了。”

两个人刚走到公交车站,雨便簌簌下了起来。雨天路滑,又是晚高峰,难免有些堵车,焦躁的鸣笛四起;天色渐渐暗下来,明亮的车灯闪烁。

嘈杂的环境里,两个人并肩站着等公交车,林奕楠声音平和:“你刚刚……是想说什么?”

陈晗跟他说起自己的困惑:“我有拿哥哥的高一数学课本预习,定义性质例题我都能看懂,但课后题对着答案都还是不懂,不明白为什么能这样被想出来。”

“只是看,就只是被动地接受了这些知识,知识体系的建立最好不要一味地吸纳,而是主动构建自己的框架。虽然书上也讲了公式推导过程或者概念来源,但凝练的语言终归抽象,上课老师会讲一些背后的故事或者具体例子,方便记忆和联想。至于课后题,本来有些也是新题型,创造了新的解题方法,在课本里做展示的,未来会作为一种考题类型,现在不会也很正常。”

陈晗有些失落:“这样啊……但有些人自学能力很强,只看书就能触类旁通,为什么我不能成为这样的人?”

“一看就会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需要教学和引导,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最好的。”

“那你觉得,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是适合我的呀,林老师~”

“哎,你……”见陈晗侧身过来,眼中满是希冀,林奕楠没辙,“好好……嗯,我想想……你考试的时候,联想知识点,想到的是一些文字公式数字,还是具体记在书上的左边右边或是上中下哪个地方?”

“我懂,是图片!有时候甚至能想起来老师写在了黑板的哪个角落!”

“那你平时背诵的时候,有什么记忆的方法吗?”

这个问题就需要回忆了,陈晗缓慢道:“我一般是直接把文章想象成画面,就像在脑海中演了一遍电影。再加上我一般是读出声来背诵,有声音会记得更清晰。”

林奕楠似乎也陷入了回忆,语调轻柔:“一中早读时间是7点10分,但我们很多人6点就起床了,趁着早上记忆力比较好,在学校的各个角落背书。我会特意在不同的地方背不同的文章,这样每次路过这里或者结合这里的特征,就能想起来我背过什么。

“比如在宿舍楼下的玉兰花树下背《离骚》,在每天都有小鸟落下的长廊里背《逍遥游》,所以一闻见玉兰花香我就能想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听到振翅的声音就能想到‘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就像你说的,知识在你脑子里具象化了一部画面、声音、气味等各种感官俱全的影片,这样的方法更适合你。”

在他的描述中,陈晗似乎也见到了那些带着花香与清风的温暖记忆,那个手拿高考必背文言文手册,在玉兰花树下念念有词的少年;那个见到小鸟在长廊蹦蹦跳跳,会想悄悄靠近,摸摸它的脑袋,却惊走了它的少年。

片刻后,她轻声应道:“即使以后不记得考点,也会是很珍贵美好的回忆吧。这个方法真好……”她话锋一转,又忽地发出惊叹:“你好聪明诶!”

“你怎么又来……好了,车来了,上车吧。”

林奕楠快步走向了公交车,陈晗偷偷扬起嘴角,也跟着走上车。

他微红耳垂上的那颗小痣,是上天给他的宠儿做的标记吧。

因为堵车,这趟车总是走走停停,将平时二十分钟就到的车程拉得漫长。两个人并肩坐在后排,这次是林奕楠坐在窗边。

天色有些暗,但车内并没有开灯,只有车窗外路灯散发着的冷白光穿透车窗,在车内铺上一层轻纱,将他的脸衬得柔和。

陈晗知道林奕楠、陈旸和方又瑜都已经被理想学校和专业录取了,好奇起其他人的专业,林奕楠将知道的情况告诉她:程永铭和钟意考上了北城一所国内商科领域非常不错的学校,专业分别是金融学和市场营销;杜哲和倪霓也考到了北城的政法大学,专业分别是国际政治和汉语言文学;成章则在光城大学的法学专业。而他和陈旸的室友,吕旭阳和高明远都在光城理工大学,前者读软件工程,后者读的是电子信息工程。

“感觉大家的选择可以预想得到呢,大多是继续探索自己喜欢的擅长的领域。”陈晗若有所思,转头看向靠着车窗的他,“能问问,你是为什么想读医吗?”

“其实也是跟几年前我爷爷的事情有关。那时候我们都不太懂这是个什么情况,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爷爷摔倒后,应该是处理得不太得当,送去医院的时机也有些晚了。有时候在想,如果当时自己懂得一些基本的处理方法,是不是有可能……”

陈晗难得打断了他:“千万别这么想,也不用责怪自己。你可以觉得学了医或多或少能帮助他人,包括身边人,但这跟当时爷爷的意外,是两码事,不要苛责过去的自己。”

眼前这个跟当年的自己一样大的女孩,却比自己要通透许多,林奕楠笑着回应道:“是的,是你表达的这个意思。不如说,这件事是一个契机吧,让我想到了,也许我可以走读医这条路,让我有机会能够跟所谓的命运争一争。”

“命运?”

公交车终于开到了没那么堵的路段,司机估计忍耐了这路况许久,一到畅通的路段就默默加快了车速。窗外飞逝而过的树影,像留不住的风和思绪。

“有时会觉得,命运喜欢跟我们开玩笑,我们很想做些什么,但很多时候无力抗衡,无法改变。”

说到这里,林奕楠忽自觉有些失言,连忙说,“抱歉,我……”

他看着陷入沉默的陈晗,却没能再说下去。

抱歉什么呢?抱歉口不择言,让你想起了伤心事?请你别伤心,别难过?

如此苍白又无力的话语,他说不出口,最终也什么都没说。

陈晗摇摇头,示意她并不在意,但也没有再说话。

直到公交车摇摇晃晃终于到站,雨还细密地下着。两个人撑一把伞,小心避开地上碎了灯影的水坑回家。

林奕楠听到耳畔传来了陈晗的声音,很轻,很远,又很近:

“其实我并不相信命运,人这一生总要走向相同的结局,只是有些人走得快,有些人走得慢。

“只是,不管他走了多久,多远,不要忘记他。

“只要你记得,他就一直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