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收获颇丰,今天就迫不及待地想把我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分享给大家。”说着,她切换到下一页,展示出一张复杂伤口缝合的对比图,“大家看,这是传统缝合方法和我在海市学到的新型缝合技术的效果对比,新型技术不仅能让伤口愈合更快,留下的疤痕也更小。操作上,关键在于进针的角度和力度把控……”聂莞详细地讲解着,声音清脆悦耳,会议室里安静极了,同事们都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有人微微点头,或是在本子上记录着重点。
美琳接着上台,分享她的烧伤患者护理经验,她绘声绘色地描述着:“那个患者烧伤面积很大,起初情绪非常低落,拒绝配合治疗。我们就从心理疏导入手,每天陪他聊天,给他讲康复案例,慢慢地,他打开了心扉,主动配合护理……”
小蕊也不甘示弱,将儿童急诊处理流程清晰地阐述出来:“儿童急诊常常事发突然,我们必须快速判断病情。我学到的这套流程,首先是快速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再结合简单询问家长,就能在短时间内初步判断病症方向,节省宝贵的救治时间……”
汇报会结束后,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严主任和刘护士长站起身来,刘护士长满意地说道:“小聂、美琳、小蕊,你们这次的汇报非常精彩,给咱们科室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大家以后要多多交流学习。”
严主任也微微点头,目光中尽是赞许:“确实不错,看得出你们在海市下了苦功夫。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咱们科室要尽快消化吸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接下来,我想成立几个专项学习小组,就以你们三位为核心,学习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没问题,主任!”聂莞三人齐声应道,眼神中透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同事们也纷纷响应,现场气氛热烈非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科室里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
接下来的一周,专项学习小组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聂莞负责的复杂伤口处理小组,吸引了科室里好几位对缝合技术感兴趣的同事。第一次小组学习时,聂莞站在模拟人体模型前,手中握着缝合器械,眼神专注而自信。
“大家看,这就是我在海市学到的进针角度,稍微倾斜一点,大约 30 度左右,能最大程度减少对组织的损伤,同时让线的拉力分布更均匀。来,小吴,你先试试。”
小吴略显紧张地接过器械,手微微颤抖,第一针下去,角度明显偏差。他有些懊恼地挠挠头:“莞莞姐,这看着容易,做起来咋这么难呢。”
聂莞笑着鼓励:“别着急,刚开始都这样。你感受下手腕的发力,我给你示范一遍慢动作。”说着,她又放慢速度演示了一遍,边做边讲解肌肉的控制要点。
几遍下来,小吴终于找到了感觉,成功缝出了几针标准的创口,脸上满是成就感:“莞莞姐,这下我好像摸到窍门了!”
其他同事也纷纷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细节,互相交流心得,学习氛围愈发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