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间。
妖怪案在肃王黑眼圈逐渐加重的情况下,终于抓住了点眉目,一大早肃王被苏子紫一个过肩摔之后,黑着脸和陈岩到了大理寺,派了两拨人暗中紧盯嫌疑人。
其实肃王并不擅长破案,但是他是鸿蒙院的五弟子,鸿蒙院暗子无数,而肃王萧蕴正好掌握着这些暗子,所以大理寺一边明着查案,鸿蒙院的暗子暗中襄助,所以在暗子在肃王接手不久之后就有了大的突破。
但其实肃王并不喜欢查案子,有些案子还好,有些在他看来纯粹是浪费时间,他还是喜欢带兵打仗的行伍生活,虽然更渴望和平,但是那个时候确实过的畅快,连老师都说,他就是为战场而生的,近几年,皇兄疑心渐重,母后也不愿意让他再去战场,所以他只能交了兵权,收起爪牙,将战场从边关转为了这一方朝堂。
其实按照历代帝王家的兄弟之争,大景自建朝以来,从没出现过兄弟相争皇位的事,这和大景建朝时间尚早有关,也和大景两代皇帝子孙不丰有关。
就如今的大景,也就当今和肃王两个兄弟,外加一个长公主,其实景明帝让萧蕴在大理寺任职,确实有将人放在眼皮子底下的意思,但是也确实因为现在朝中羸弱,可用之人不多,想让自己的亲弟弟辅佐朝政,当然还有其他两个方面:
一个是因为这个弟弟是他最小的弟弟,且还是当今皇太后唯一的儿子,萧蕴因前几年在战场受伤,从此不能人道的消息传出,从回来京城之后,性子也乖张了起来,皇太后实在是心疼这个嫡亲的儿子,自然就不想让肃王去边关了。
第二是因为皇上想得到鸿蒙院的帮助,而鸿蒙院不属于朝堂,鸿蒙院院长一贯是不理会他的,而自己的这个弟弟,是那鸿蒙院的五弟子,只要有萧蕴在,鸿蒙院才可为他,为朝廷可用。
至于为什么将肃王安排在了大理寺,完全是因为肃王小时候看过一个话本子之后,兴冲冲跑去给皇帝说,他长大了要做个神探,也难得皇帝在这么忙的情况下还记得自己弟弟小小的愿望,于是在萧蕴回京交了兵权之后,就将人安排进了大理寺。
不过肃王自己是早就忘了他小时候的雄心壮志了。
......
大理寺总共分东西两院,共有两个少卿,肃王是西院的少卿,至于东院的少卿则是一个女人,是沛国公郑济的女儿郑棋,郑济本人和苏善忠一样,也是个带兵的,只是人家是国公,而苏善忠只是一个将军,家族背景上面差了一大截。
郑棋虽为女子,但是在破案上颇有天赋,且还和京城里的贵女们都不同,人家在学习琴棋书画的时候,她在学舞刀弄枪,人家在忙着宫斗剧的时候,她一边吃着东西一边面无表情的看人解刨尸体,所以在大理寺东院,没有人觉得这个女人做他们上司有什么不对,就连肃王都很佩服郑棋,平时见到也是避而远之。
两个院虽说平时是竞争关系,但是在一些大是大非上面也都保持一致,在破案上面更是齐心协力。但这并不妨碍郑棋看不起萧蕴,特别还是一个不行的男人。
从萧蕴接手这个案子之后,郑棋就一直关注着,准备过两天要是肃王还破不了这个案子,那她就去上书将案子抢过来,她对这个案子也充满了好奇心。
没想到今天早上刚来大理寺,就见西院萧蕴在调兵遣将,她喊来自己人,问了一下怎么回事,结果下面的人也不比她知道的多,一问三不知。
一直到午时过后,西院的人抓进来三个人,一审之后,才知道这个案子是这三个人合作作案,其他的三人不多做交代,只说人是他们杀的,下的毒是江湖上流传的一笑散,此毒药能让人在睡梦中死去。
这案件就算是告破了,至于为什么杀人,三人给出的解释是为了财,可据大理寺和外城衙门报上来的案宗,都显示这三人不完全是为了财杀的人,因为其中有两起,人死之后钱财都没有被劫走,此案依旧存疑,只是说破了民间妖怪作案的传言。
原本大理寺还为结案,准备要继续查下去,但是这三人当天晚上就咬舌自尽在了牢中,在想问其他的,也没办法再问了。
大理寺卿连夜进宫,禀报了案件经过,迫于压力,只能结案,于是,第二天大理寺就在城墙贴出告示,宣告妖怪杀人案已经告破,世界上没有妖怪,是人在背后作案,现在凶手已伏诛,至此,搞的人心惶惶的妖怪杀人案宣告结束。
京城又恢复了歌舞升平。
当天晚上肃王也进了宫,御书房里面,皇上问肃王:“这个案子你怎么看?”
肃王看了眼坐在龙椅上的皇兄,头上已有了丝丝白发,他心里有点沉重的说道:“此案臣弟还未审问,犯人就在牢中自尽,疑点重重。”
皇上抬头看了眼自己的弟弟,说道:“阿蕴,这里就我们兄弟二人,你且大胆的说吧!”
肃王随意的坐在椅子上,说道:“皇兄,臣弟确实暗中查出点东西,此案恐怕牵扯朝堂,但是臣弟目前并未掌握证据。”
皇上疲惫的坐在案几后,面前放着厚厚的一沓奏折,啪的一声,将眼前的奏折扫到地上,怒道:“这群废物,真当朕是瞎子了吗,敢在朕的眼皮子底下作案,真是胆大妄为。”
肃王看着狂怒的皇兄,慢悠悠的喝了口茶,说道:“皇兄息怒,且再放会线,让鱼儿再咬会勾,现在灾民越来越多,还用得着这些诸公。”
景弟看了眼这个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弟弟,平息了怒火说道:“翰林院那边呈上来的折子朕看了,动员朝廷诸公捐款,这办法阿蕴你觉得是否可行?”
肃王说道:“是好建议,只是实行起来困难的紧,需要有人来带头才行。”
景明帝点了点头,没在这个话题上再继续。
景明帝不到十岁的时候就被迫执政了,那个时候老皇帝虽然还在位,但是一直在外征战,先帝对后宫的兴趣不大,子嗣自然不丰,一生只有三个儿女,一个景帝,一个萧蕴,还有一个长女,先帝在位前后也就十几年。
在一次和大周对战中,战死在战马上。
之后景帝正式继位,继位时才十二岁,改国号景明,皇太后锤炼听政六年有余,直至皇上能自己在众臣之间周旋,懂得了帝王的纵横之术,皇太后才彻底放手朝政。
皇太后是个聪明睿智的女子,是景明帝的亲姨母,也是肃王萧蕴的亲生母亲,但是母子两人关系并不是很亲厚,萧蕴出生那年他父皇就驾崩了,紧接着朝廷乱了一阵,是皇太后辅佐现在的景明帝才慢慢的止住了朝堂的动乱,让朝堂稳定了下来。
但是萧蕴自出生之后就交给了宫中嬷嬷,等到皇太后终于想起这个幼子的时候,萧蕴已经成了一个半大的不需要她操心的小孩。
皇太后对于幼子的要求就是做一个辅助哥哥守护大景的王爷,皇太后强势惯了,自以为对儿子好,可是却将儿子越推越远。
景明帝说道:“阿蕴,你也多来宫中陪陪母后,她最近时长念叨你。”
萧蕴点了点头,没有应声。景明帝叹了口气,无奈的摇了摇头,递给萧蕴一个折子,说道:“阿蕴,你看看这个。”
萧蕴将折子打开,看了起来,待看完之后,抬起头皱着眉头说道:“我已经派宋辞去青州了,只是到目前为止,什么有用的消息都还没送过来。”
其实三师兄已经送回来消息了,但毕竟三师兄是暗中去的,不能将此消息明着上报。
景帝说道:“阿蕴,乱世之秋,树欲静而风不止,朕打算派御史南下,以赈灾的名义去查一查。”
萧蕴点了点头,说道:“皇兄可有人选?”
景帝看了眼萧蕴,说道:“朕打算派唐怀安去,唐家这些年一直久居蜀中,唐怀安此人颇有才华,也还没有搅入京中的这一滩污泥里,他现在决定来京就职,这次让他去南下也算是朕对他的一个考验了。”
萧蕴低头沉思了一下,朝中党派林立,这个时候派京中任何一个人去恐怕皇上都不放心,也只有尚在蜀中还没入仕的唐怀安在皇上心里是最干净的。是点头道:“皇兄英明。”
景明帝说道:“关于筹款赈灾一事,明天且提试试吧。”
景明帝头疼的揉了揉脑袋。
萧蕴点了点头,皱了皱眉头,恐怕此事没那么容易办成。
景明帝继续说道:“你再看看这个折子。”
萧蕴拿过折子,看了起来,景帝说道:“这是今天鸿胪寺刚呈上来的。”
萧蕴抬起头,说道:“皇兄是想让臣弟去一趟扶南国。”
景帝点头道:“此事也只有你最合适了,你和扶南国打交道甚多,他们此次来信给大景求助,可见国内局势已经很严峻了,阿蕴,朕记得你说过扶南现在当政的是南直吧,这南国主恐怕是不行了,甚至情况可能更糟糕,所以扶南大将军范禽才写密信到大景来求助,你和那范禽熟悉,你暗中去最合适,虽说扶南国内乱对咱们有好处,但是朕素闻这大皇子残暴至极,要是他上任,怕是届时对我大景南边会造成严重威胁。”
萧蕴说道:“此事确实宜早不宜迟,臣弟曾经在战场上和扶南大皇子南木俞打过交道,此人心狠手辣,当初在战场屡屡屠城,若是此人当政,怕是立刻就会来侵犯我大景”
说罢,当即站起身道:“臣弟即刻出发。”
景明帝也站起身,拉过萧蕴的胳膊,说道:“没那么着急,明天天亮之后再出发,现在和我一起去看看母后,你说你都多久没去看过她老人家了,你这一走少则一月,多则两三月,母后还不得在朕耳边念叨死。”
萧蕴一脸不高兴的任由景帝拉着往外走,低声道:“皇兄,你别拉我了,我自己走就是了,干嘛去呀,去了又是吵架。”
景帝笑着拍了拍萧蕴的头,说道:“你小子,顺着点母后,别再惹她生气了,等你此次回来赶紧把婚事办了,也算了结了母后的一桩心事,看看外边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传言,你是要成心气死我们才甘心对吧。”
萧蕴任由皇上拉着他往慈宁宫走去。
景帝一边走一边说:“你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该成婚了,现在苏家那姑娘,可还满意?”
萧蕴摊了摊手道:“说满意谈不上,但是母后和皇兄你执意要赐婚,也不给臣弟拒绝的机会啊。”
景帝摇了摇头,没在理走在旁边的弟弟。
将苏家姑娘赐婚给萧蕴,他是经过多方考虑的,苏家需要拉拢,自己的这个皇弟自己了解,对他拍屁股底下的位置不感兴趣,但是作为帝王,不免会多疑,总觉得总有贱人要害朕。
所以他不免有些猜忌,苏善忠虽然是个将军,但是家中并无跟基,回了京交了兵权,自然构不成什么威胁,权衡来权衡去,只有将苏子紫许配给萧蕴才是最合适的。
萧蕴又何尝不知这个看着自己长大的兄长的心思,只是他无意那个位置,只想守护这片河山,所以对于兄长的猜忌,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皇兄去猜忌罢了。
不过,想到苏子紫,萧蕴嘴角勾了勾,或许成亲之后,会很有意思也说不定,突然对成亲之事有点期待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