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曌不知道这么强大可怕的军队会在未来的什么时候出现,但是她希望她的子孙后代能比他们同时代的其他所有国家都更早拥有如此强大不可侵犯的军队!
总所周知,帝国的富强繁荣建立在绝对力量之上。
“我们需要更强大的军队,一支真正的无敌的军队。”
“皇太后的意思是——”
年羹尧试探性地抬起头,多年前看到的皇太后抱幼子登上皇位的幻象再次浮现面前。
[难道说……她终于决定……我曾经见过的幻象即将变成现实……皇上……弘宜那小子本就和我不对付,将来即便真的……也是自作自受,怪不得别人!]
[年羹尧果然是年羹尧。]
武曌垂眸,对年羹尧道:“皇上年轻气盛,说话做事难免有不当之处,你作为三朝老臣,又是他的长辈,理应对他更多一些宽容和爱护。”
“奴才知道身份,不敢对皇上有怨恨。”
“二哥说出这等话,正说明你心中对他确实有恨。”
武曌假意长叹,让嬷嬷把大阿哥抱过来,柔声细语地说道:“等富察氏入宫,大阿哥也该满周岁了。”
“富察家这一代年轻人确实有好几个是可造之材。”
年羹尧虽然桀骜不驯,对忠诚又勇猛的富察家年轻一代们却是颇有好感:“若是富察皇后将来又给皇上生下嫡长子,大清江山必定稳如磐石。”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
武曌唇角微动,意味深长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即便是天子也不能保证永远不会遇上天灾意外。”
“皇太后——”
“所以本宫看重大阿哥。”
武曌慈爱地看着襁褓中的幼儿,温情款款:“虽然比不上皇后将来可能生下的嫡子,但大阿哥作为皇帝的长子,也是同等的重要。”
“皇太后所言极是。”
[听皇太后这话的意思,分明已经对皇帝有了强烈的不满,朝堂将来的局势……恐怕……]
年羹尧心中泛起得意。
他连雍正皇帝都敢不放在眼里,又怎么可能对是自己外甥的今上有敬畏之情!
[弘宜你这个薄情寡义、不知死活、目无尊上的黄口小儿,太后很快就会亲自出手收拾你!而我也会站在太后这边看你有什么好下场!]
[弘宜果然还是太年轻……以为自己是皇帝就可以随意拿捏年羹尧……最终惹来了这份憎恨……]
听到年羹尧心中强烈怨恨的武曌暗暗叹息。
……
……
大婚举行的前一个月,俄罗斯使者抵达京城,带来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的亲笔书信。
“启禀皇上、圣母皇太后,北方俄罗斯国女皇叶卡捷琳娜送来国书一封。”
“女皇?”
弘宜面色骤变。
近几年发生的种种让他对女皇这个词有着额外的敏感。
与俄罗斯使者并列站立的精通俄罗斯语的礼部官员见状,小心翼翼地解释道:“皇上,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女皇原本是前任皇帝彼得一世的皇后,彼得一世皇帝去世时,因为皇帝唯一成年的儿子、皇储阿列克谢早已过世、留下仅十岁的皇孙小彼得,俄罗斯的重臣们因此不得不暂时拥立皇后为女皇,等小皇孙成年以后再将皇位还给皇孙。”
“原来是这么回事。”
得知邻国俄罗斯的皇孙小彼得不仅年龄与自己相仿、处境远比自己更糟糕,弘宜脸色明显舒缓。
礼部官员此时却已经汗流浃背。
原来,彼得一世皇帝的儿子、第一任皇后生下的皇储阿列克谢生前因为反对彼得一世,被彼得一世投入监狱死去。第二任皇后叶卡捷琳娜所生的儿子不幸夭折后,彼得一世为了不让反对自己的阿列克谢的后代凭血统登上皇座,在他死后全面推翻他的政策,临终前更改皇位继承法令,规定皇位不一定非要传给男性直系后代,也可以按皇帝本人意愿指定任何人继承大统。
换而言之,皇孙小彼得如果不能得到叶卡捷琳娜女皇的认可,成年以后也一样不能从叶卡捷琳娜女皇手中获得沙皇宝座。
而武曌从凤龙处得知俄罗斯国内围绕皇位和改革的种种争斗内情后,心中也渐渐有了更清晰的想法。
“把亲笔书信呈上来。”
“嗻——”
礼部官员从俄罗斯使者手中接过书信,弓腰递给太监,太监又把书信送到皇帝和皇太后手中。
“启禀皇上、皇太后,据使者所言,俄罗斯女皇为表达对大清的尊重,亲笔书信以俄罗斯本国语言文字写成,但也特意让宫廷学者誊写了一份汉语版本。”
“俄罗斯这点倒是做得不错。”
虚荣心得到满足的弘宜连连点头。
礼部官员继续翻译俄罗斯使者的话:“我们尊敬的叶卡捷琳娜女皇非常重视科学和文学,登基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按彼得大帝的遗愿修建科学院、创立枢密院。”
“科学院?枢密院?这又是些什么东西?”
弘宜诧异。
原来,因为不满圣母皇太后的专权,恨屋及乌的弘宜对西洋传来的各类物品、技艺也有着异常的排斥情绪,哪怕他知道西洋人的东西很好、将它们和大清技艺结合能产生出更多的好东西。
礼部官员也知道皇帝对西洋的复杂心思,翻译俄罗斯使者关于俄罗斯新设立的科学院、枢密院的介绍时故意将这一系列学术、行政机构源自法兰西等西洋国的内容略过不译,只介绍这些机构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原来如此。”
听完礼部官员的翻译,弘宜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通过凤龙听了完整的翻译版本的武曌则对弘宜有了更多的不满。
[弘宜为了恨我甚至不惜掩耳盗铃,真是个可怜又可恨的家伙!]
【你打算什么时候除掉他?】
凤龙兴奋不已。
武曌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
觐见结束后,武曌召见俄罗斯使者,询问叶卡捷琳娜女皇的具体情况。
俄罗斯使者出使大清前就被告知大清朝廷大部分国政事务的决断出自圣母皇太后和她的大将军兄长之手,因此,单独觐见圣母皇太后的时候,他可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听你的意思,你们的叶卡捷琳娜女皇实际并不过问政事,国家权力大都握在缅希科夫手中?”
“是。”
“她不担心大权旁落、缅希科夫生出不臣之心吗?”
“缅希科夫大臣是彼得大帝最忠诚的仆人,坚定的爱国者,他不会做出任何可能让彼得大帝的圣灵感到不悦的事情。”
“圣灵……”
武曌冷笑。
她对俄罗斯人信奉的东正教的封圣传统不屑一顾,但对彼得一世执政期间对俄罗斯国家上下各个阶层强制推行的西式改革深感兴趣。
俄罗斯使者见大清的圣母皇太后对彼得大帝的国政方针感兴趣,于是绘声绘色地介绍彼得大帝生前推行的种种改革内容。
武曌安静地听着,时不时打断询问,并让官员记录相关内容。
……
……
“皇太后召见俄罗斯使者询问俄罗斯彼得皇帝的改革措施?”
名义上已经远离朝堂,但作为曾经的摄政王、先帝亲封的铁帽子王爷,怡亲王允祥总能第一时间收到宫中传出的重要消息。
“皇上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回王爷的话,皇上没有任何表态,他希望俄罗斯使者能留在京城,观礼帝后大婚。”
“真的吗?”
允祥皱眉。
宫廷浮沉数十年的他怎么可能闻不出其中蕴含的危险。
皇帝担心帝后大婚一事可能出现意外波折,所以点名希望俄罗斯使者留在京城,以防皇太后那边另有动作。
可是皇太后作为皇帝的生身母亲怎么可能……
除非——
想到某种可能,允祥长叹一声:“她不愧是先帝最为倚重的女人。”
“那咱们该怎么办?”
十三福晋忧心忡忡地问道。
允祥摇摇头,道:“静观其变,不要打草惊蛇。”
“可是……这种事情……”
“你我能够想到的,圣母皇太后必定也早就已经想到……但是你可知年羹尧手上有一支近万人的连发火木仓队伍?并且这支队伍还装备了数百门火炮!寻常八旗精锐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允祥见识过连发火木仓、火炮的威力,知道在这些火器面前,传统的骑射功夫不堪一击。
“那我们也不能……”
“圣母皇太后不止是在军事上占据优势,她这些年一直在民间推行各类西洋技术,增开工部恩科,天下人的心思早就因此产生了变化。何况她还是汉军旗出身,在不懂何为满人何为旗人、汉军旗和普通汉人又有什么区别的无知百姓眼中,她就是他们心心念念的汉人!”
“啊……”
十三福晋听得目瞪口呆:“王爷,那大清江山岂不是……”
“这点倒是不用担心。”
允祥淡淡一笑,道:“圣母皇太后是个比我们的预想还要聪明千百倍的女中诸葛,她知道谁能助她一臂之力,谁绝无可能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