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爱看书 > 云海鸰波曲 > 第4章 提学莫伤心2

第4章 提学莫伤心2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沈家人收拾好行囊返回泰州时,大大小小的箱子装得满满当。日前洪氏已搬走了一些物件,如今再一搬,这府里更是空得可怕,只留了两个婆子守门,大有长期不归的意思。

他们一路顺江而下。水路比陆路要快上许多,日落前便到了舒州。刘溪鸰心里算着,按照这个行程,三天定能到了。

她说:“舅舅,那我就不写信给娘了吧?”

沈舜语气柔和:“你想写也可以,总归是你所见所想。”眼前的女娃面色凝重,但闪亮的眸子中却难掩兴奋。

母女团聚,他如何看不出她有多高兴?在淮东时,娘俩二人便是彼此的依靠,她来蓟州后,那依靠便由无数的家书所堆砌。这些他都看在眼里,心中不禁生出些许愧意。

天色不早,船靠了岸。

刘溪鸰推开西边的窗户,红彤彤的太阳浮在江边,像是腌好的鸭蛋黄,水面开始隐隐有雾,好似一层薄纱遮住了橙黄一线,八百里皖江美如画,初春的江水便是在这样的傍晚随风疏皱。

她想,回到娘身边她就不须谨小慎微,也无须想那么多复杂的事了。虽然这不是个高兴的时候,但她还是止不住地想,若不是翁翁过世,她怕是还要好久才能见到她。

而风入船舱,孤影碧空,江景即至时,沈舜也不由感到一阵松快,这些日子的起落着实叫他挨不住,每日浑浑噩噩如坠地狱,江面冰冷的水汽直灌胸中,倒叫他心生平静。

舅甥二人均是长出一口气。

“传闻当年李太白便是在此处捉月而亡。”他不禁叹道,“可惜,可惜!”

刘溪鸰:“真的捉月而亡?”

沈舜点头:“是传言罢了,醉酒于江上,捞月而亡。”

刘溪鸰想了一会,“难道苏子说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也是这样的意思?”

沈舜一怔,失了笑,“我倒未曾这样想过!”

她接着道:“那么诗仙许是死得其所,舅舅为何要为他惋惜?”

沈舜苦笑:“你还小,不懂。”传说李太白人生的最后时刻便是在这皖江之上度过的,尽管当初流放夜郎遇赦,但彼时的他已是垂垂老矣,一切再无转圜余地。如今自己恩师入狱,高堂又訇然离世,他此刻的心境或可比诗仙那时。这小小女娃,又如何懂得他可惜的是什么呢?

他不再解释,转而指着前方道:“阿鸰,你可知过了这舒州,前方是何处?”

她自然知道,嘴角亦有些许自豪流露:“无为军,我爹当年从军的地方。”虽然对生父的记忆不算太深,但其音容身形在街坊邻居的口中被传了数年,她还是晓得的。

“阿鸰有时记性倒蛮好!”

十多年前,大夏南境频扰又土瘦人多,老丞相曾晖便主张沿江军屯,以解燃眉之急,舒州无为便是其中重镇。此策有利于据南线以扩防,利国利民,自然是一呼百应。那时候的青年刘兆柏亦是从容应征,所驻之地便在此处。

今人之所见,自西向东沃野千里,却并不会想起那一段峥嵘岁月。

刘溪鸰憨憨一笑,又问:“听人说,在我出生以前,舒州也是无为军管的地方?”

“是么?你从哪儿晓得的?”

她想了想:“也许是在扬州那会儿?说是这两个地方很多田是混着的,亦有重复登记在册的,有人便趁机私屯。”说着又摆摆手,“那时候小,只是有这么个印象。”

“若是这么说来,或许军屯时期是有的,那一段各州之间水陆不通,地方缺编,州界勘明的也不甚清楚。有这样的事,也不稀奇。”沈舜莞尔,未曾想到这小女娃竟对山水地籍之事上心。

二人还在倚窗说着话,忽然,马蹄疾驰之声自岸上传来,接着便有人朝他们喊话:“船上可是蓟州沈提学?”

沈舜闻言,朗声回道:“正是。”

那人道:“在下江宁府程年,杨昭杨知府有急件!”

沈舜一听,忙掀开帘子出了舱。却见那骑着高头大马的官差伫立在岸头,那马身形高大,毛色发亮,是江宁府的上等快马。再定睛一看,那官差身后还跟着一人,那人一身素缟,是沈府的家丁沈流,暮色之下那素服麻衣甚是突兀,却瞧不清其面上神情。

再有两天就到了,这个时候自家人为何还要往这儿赶?沈舜心中惊疑,又回身嘱咐道:“我下去看看,风大,先别出来。”

走近一瞧,那程年神色肃然,沈流则在一旁泣不成声。他展开信笺,在昏暗的日光即将褪去时将将瞧见那句“汝妹邹沈氏日前亡于瓜洲江畔”,脑中顿时闷雷作响,心头一梗,再也站不住。

“少爷!”“大人!”

刘溪鸰闻言亦是掀帘而出,“舅舅!”

沈舜眼看着外甥女下来了船,只能将那信捏作一团攥在手里,他掐着沈流的手,一个字也讲不出,只能瞧着众人摇头。

“怎么了?”她问。

众人会意沉默。

她看了看沈舜,又看了看沈流:“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她的直觉是敏锐的,但却没有察觉舅舅倏地僵硬的手臂。

半晌,沈舜只得扶着额哽声道:“无碍……是京中来的公务。我有些……晕船罢了!”

她一听京中,还以为是那军饷一事有了什么风声,一看周围人又古怪成那样,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得问:“舅舅这几日太操劳,又赶了一天的路。现在咱们已经到了舒州,不如先歇一歇,明日再走?”

沈舜点头应允。

一众人才前呼后拥着去了舒州驿站。

这一路的确是真奔波,戌时未到刘溪鸰就困得睁不开眼了。

等她真睡沉了,沈舜才另叫了人到房中问话。

原来自沈家老爷子去了后,洪氏母女得了信便从娘家往泰州赶。邹员外因在外办事,沈拂便先出发。

按说江宁离泰州最近,骑马或坐船均是一日可到的,可直到洪氏娘俩都到了,也没见着沈拂的人。

遣了人去邹府,邹府又说夫人早就走了,洪氏这才觉着不对,又想到近来倭寇犯境的传闻,便赶紧报了官。

洪氏到底心细,这江宁去泰州必过扬州龙川,三地就在一条线上,而北冀伯爵府的旧事又摆在那处,保不齐还有些龃龉。便也去了信给那龙川知县及北冀伯府的主事,于是宁、泰、扬三地官府同出,这动静就大了起来。

怎奈两日过去,沈拂主仆还是不知所踪。

直到昨日清晨,众人在离龙川不远的一僻静林子外边发现了沈拂一行的踪迹。

只见斑驳的车辙一路扭曲,马儿已经不见了,只剩车厢倒在草丛里,带血的群裾上好的棉衣则四散林中,而匆忙凌乱的脚印则一路穿林而出,消失在空无一人的瓜洲渡。

至此,几处官府各有猜测。最先发声的自然是邹府,毕竟人是在他们手中不见的。他们说自家主母貌美,却执意独自出门,被歹人惦记后掳走。

沈四叹气:“这些年淮南一带的屯区没人守,倭子犯事不少。原先我就听说,小姐嫁过去后姑爷很少许她出门,就是因为有一次被倭子盯上了,好容易才甩脱。”

沈流道:“邹府的人还说,姑爷本是叫小姐等他回了再一同走,可她偏要自己上路,所以定是在路过扬州时被……”他说不下去。

自古红颜多薄命,自倭寇犯境以来,烧杀掳掠一事在江淮一带屡见不鲜,那沈拂年幼时便以容色出众而闻名江淮,不然何以让刘兆柏仅凭一面之缘便挖空心思想尽办法也要娶到扬州来?如今她也不过二十六七,正是妇人姿容绝美的时候,若真遇上那倭寇,只怕真的是凶多吉少。

但那邹府的一面之词自然不可尽信。

“请程先生来吧!”沈舜说。

江宁府尹杨昭是沈舜在外游学时的师兄,程年那时便跟随其左右,能托他来,自然是有了不得已的事,这也是为何方才在船上一瞧见他,沈舜便顿感不妙的缘故。

却万万没料到想来得又是一封报丧信。

只因于公于私,江宁府都要有个说法。

于私,无论黄案如何,师弟家中连续出了这般惨烈的祸事,作为师兄的杨昭又岂能袖手旁观?更何况当年沈拂再嫁邹府时,沈舜也特意来信托付过,如今人就这样没了,他又怎能没个态度?

于公,沈府新丧待发,府上人多口杂,这失踪的沈拂既是北冀伯刘府的旧人,又是沈家大小姐,还是邹氏钱庄的主母,事情不是一般的棘手。杨府尹既不知该如何插手,又打心底觉得这事拖不得,只得第一时间派程年赶来与苦主相商。

程年为人老成心思缜密,三言两语便把事情的经过复述了一遍。

“贵府和邹府都有自己的布行,从不用外家的料子,花样、针脚手法也有所不同,这点容易辨认。关键之物还有大小姐随身携带的香囊。”

沈四道:“那香囊很特别?”

沈流道:“香囊是小姐自己绣的,里头装了牙齿、舍利还有东海的珍珠。”

程年颔首:“没错,可找到时已被翻破了。前几日扬州府的确捉了几个倭寇。大小姐遗落江边的行囊细软又被翻得一文不剩,那贴身香囊里也就只剩了一颗牙,因此的确不能排除遭遇倭寇的可能。”

沈流恨道:“一帮贼子忒可恨,连香囊都不放过!”

沈舜打断道:“什么牙齿?”

程年道:“一颗成年男子的牙。”想了想又道,“说来,找到小姐随身行囊那日,北冀伯府和龙川县也来了人,他们都认得那牙齿,只是面上瞧着有些古怪。”

沈四恍然记起,一拍腿:“是了少爷,是伯爷的那颗牙……您,您忘了?”

这伯爷便是五年前死于大火的刘兆柏,刘溪鸰的亲爹。

大火之后,北冀伯府的西苑烧得面目全非,唯一的一具尸体也是焦黑难辨,而那颗瘸了口的牙便是认尸的凭据,上头有个缺口较为明显,是刘兆柏从军时与人打架摔得,后来用锡银补了补,好在是在里头,不张嘴大笑的话瞧不出来。虽然那时沈舜远在京城未能亲历认尸的场景,但这颗牙他却有印象。

不止他,扬州龙川县的大多数人应该都有印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